失智症合併行為障礙(BPSD)認識以及照護

失智症症狀大致上分為認知症狀和行為精神症狀。認知症狀難以治療,但行為精神症狀是可以治療改善的,這邊主要來談談失智症合併行為障礙(BPSD)

BPSD表現形態

行為障礙(可透過觀察發現):

  • 攻擊行為:台灣約有5 4 . 7 % 的長輩有攻擊行為(aggre ssive behavior),這樣的行為並不會主動或者突然,是因為病患被阻止做不當的行為才會發生。
  • 睡眠障礙:61.3%,睡眠週期大亂而引起的現象。
  • 重複現象:62.7%,通常是長輩忘了自己已經問過的問題或已經做過的事情,所以重複執行和發問。
  • 收集癖:約有27.5%,常遇見長輩會有囤積的現象,收集塑膠袋或者衛生紙,對旁人來說可能毫無價值,但對長輩來說很珍貴,會有這樣的行為是為了填補內心的不安。
  • 遊走、擅自外出:長輩會有遊走的現象,在照護家屬眼中會視為困擾行為,事實上了解長輩遊走背後的目的,就會有相對因應方式。

常見遊走的種類和應對方式:

種類  原因、理由  應對方式     
迷路      不知道目的地在哪(例如廁所)      可以為場所標示記號或標示
探索     如果所居住環境有所改變(例如入住機構),會巡視該環境哪有什麼      熟悉環境後,就不會再有此現象 
譫妄(妄想)     妄想有分:
  • 被偷妄想:這是阿茲海默症患者最常出現的妄想,比例約在12-28%。
  • 被迫害妄想。
  • 嫉妒妄想或不忠妄想。
  • 被遺棄妄想。    
需要就醫治療
腦因性    
  • 額顳葉失智症
  • 路易士體失智症    
活用重複動作變成正向行為,例如:遊走變成運動
有目的的徘徊    
  • 想回家或想去親戚家等明確目的
  • 想做某事而開始行走,但忘記原本的目的
  • 減少焦慮 打發時間
  • 因尿意或疼痛等表現    
  • 先了解原因
  • 將現在居住環境整理更適合長輩
  • 讓長輩覺得現在居住的地方很舒適         

情感症狀(藉由本人主訴發現)

  • 焦慮:35.3%
  • 憂鬱:22%,持續兩週以上,特別是血管性失智症者,會出現情感淡漠的情況,跟憂鬱很像,但應對和用藥不同,所以需要仔細分辨。

分辨憂鬱與淡漠的方式

憂鬱   淡漠
悲傷情感    有             沒有
生活障礙     本人感到困擾           家屬及周遭人感到困擾
治療藥物     增加血清素的藥物       增加多巴胺的藥物 

誘發BPSD的情境

通常會造成BPSD行為增加時,可能是以下的情境讓長輩感到受挫而所做的反抗:
  • 言行舉止遭到否定
  • 覺得自己是對的卻被罵
  • 沒人願意聽自己說話時
  • 想做的事卻被阻止
  • 被迫做自己不想做的事
  • 自尊心受到傷害
上述這些行為我們也不喜歡,可以設身處地思考「如果是我,會希望得到什麼樣子的回應?」
如果我們避開這些誘發因子,BPSD行為就會有效預防以及下降。

照護者可以做哪些事改善長輩的BPSD

  1. 建立安全的生活環境:長輩平常所居住的環境可以貼標示,提醒長輩東西都放置在哪些地方,危險物品都應該要妥善收起來。
  2. 制定作息表:和長輩討論作息表,達成共識後把作息表放在家中最明顯的地方並提醒長輩什麼時間做什麼事,目的是為了讓長輩建立穩定的生活習慣。
  3.  降低重複行為:當長輩發生重複行為,照護者可以嘗試轉移長輩的注意力做其他的事,例如:撥放音樂、做手作或者簡單家事。